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在時代夾縫中成長,經歷過難以想像的艱辛歲月,見證了半世紀的風雲,進入過色彩絢爛的古代文化世界,遨遊過西方廣闊的思想天地,宇宙六合,俱在心靈重現宏偉的圖景。一生堅守的信念,源自內心深處:確信愛與自由,比一切重要。自由,是精神超越的必要條件。愛,不論愛人與被愛,生命才顯示色彩。沒有愛與自由,漆黑一片,生不如死。一生未能忘懷的,是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一生的摯愛,永遠埋在心底。一生追求的,是天上的雲彩。 Living in continuously changing times, I have been through a bitter period of life. I have seen the changes that went through in this century. I have entered into the magnificent world of Chinese Classic and Literature, and I have traveled through the plains of the West in my heart, this beauty is once again reborn. My principles that I bear in mind every moment comes from within my heart: the power of love and freedom are most important and towers over the other things in life. Freedom is state of mind which we all have to overcome. Love - no matter if you are being love or in love, the world seems much brighter, happier. Without love and freedom, life would be like blackness, living as though dead. One of life's most memorable moments was when I read Leo Tolstoy's War and Peace. The person I love most in this world would always be there, deep down in my heart. Chasing after those moments in life, is like chasing the clouds that drift across our skies.

2014年1月24日 星期五

接軌

「大中」是中國古代道術的精義,「中國」一詞本此而來。「中國」指文明的樞紐、道義的中央。
現代人解歷史,動輒痛斥古人,苛求古人對現代種種的不濟負責任,歸咎今日的種種愚昧與落後於腐朽的枯骨。朽骨無法起 來辯護,任由現代人侮辱與糟蹋。「中國」一詞,於古代是道義,但在今天,卻淪為意氣,在「中國」範圍外,任人辱罵;論說世界的問題,諸如道義、教育、創意 與文化,「中國」皆沒有發言的權利。牟宗三先生很痛心說,看到的北京是夷狄,看到的上海是買辦。二零零五年,在北京清華大學舉行的第一屆經學國際學術研討 會上,多位熱血的學者痛陳禮義不存,即使是死喪與結婚,只是痛苦的鋪張,而不成其禮。個人的生與死,無禮無義至無以復加的地步!推而廣之,可以理解今日社 會的煩躁與囂張。
「大中」的大,指大而化之;所以說「中國」為「華夏」,夏便是大的意思。大是指精神上的吸納、轉化和創新的能力,這 能力稱之為「化」,而不是體積。「化」顯示出看不見的精神感染力,令人類從心靈深處擺脫野蠻的魔魘。「中」是一面旗幟,聚焦世人的注意力。聚合散渙的心 神,以共同的願力,開化世界,是為「大中」。「大中」不是漫無目的的聚集,而是指向「大同」的世界。有「大中」方始有「大同」。「大中」失落,則「大同」 成泡影。「中國」是謂「大中之國」,實現「大同」,自「中國」始。「中國」是禮義的大源,體現文明,亦自「中國」始。今天失落了「大中」的精神,也連帶忘 卻了「中國」的本義。以瓷器對譯「中國」,大不敬之至!而我們習以為常,亦以瓷器為榮,嗚呼哀哉!
文字是文明的標誌,漢字一直是「中國」文明的推動力,今天是無知與無良的政客的把柄,推諉一切落伍於文字,甚至互相殘殺。「大」的意義,已經不能夠在今天的中文字顯示推動文明的意願,只是一個形容詞。自詡為「大國」,只是面積和人口。
正視「大」的本義,方能理解中國古代高明的智慧、與及極善良的用心、以及對人類全體幸福的關懷,那麼,我們應該珍惜 萬物並生而不相害的寬容精神。推行普通話,不必一概抹殺粵語;推行簡化字,更不必刻意抹殺累積數千年智慧的正體字。今天經常看到公開場合一些注目人物,說 一兩句粵語開場白,台下便鼓掌雷響,笑聲高亢,興奮莫名,奇醜無比!經常看見一些公文或教學講義,用的是簡體字,但簽名是正體字;簡體字給人看,正體字自 己用,從中透露出來的心態,難以形容!
「中國」之所以稱為禮義之邦,因為是邁向文明的原動力,今天失落了,需要我們重整。「大中」的氣象,必須與「小家」絕緣。如果「接軌」,還有甚麼比這更有意義?


原發表時間 2009-09-12 20:2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