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一百年前 Max Weber 論述過之後,「魅力」成為社會學的重要議題。但從個人的接觸,教讀社會學的人偏偏缺乏這種品質,正如讀文學的夫子沒有文采、讀歷史的人喪失判斷力、讀哲學 毫無風神、從事藝術者俗不可耐,種種數之惡心。P. Rieff 的 書從基督教溯源「魅力」,與 M. Weber 異曲同工,飽含一股淑世的情懷,提醒人們醉生夢死之餘,生活還有一面超越自我的境界。現實存在正義與邪惡的鴻溝,生活世界和人生沒有灰色的地帶。魅力來自 對正義的絕對信念和實踐,在「超越」的人生體現。
這是何等高明的思路!儒家的高明處更甚之。東西學術,自然有不得不然的契合處,因為不分膚色與種族,大家都具有誠明的良知。
圖是恩師李雲光教授,極有魅力。在大學講《禮記》,僅我一人修讀,依然盡心施教。假如我對傳統的學術有點認識,都是雲光師的功勞。他是經學家高明的門人,台 灣第一位以鄭玄禮學研究而獲得國家文學博士的學者。高明先生是胡小石先生的門人,胡先生是章太炎的高徒,學有淵源,因是之故,我對南京大學情有獨鍾。我那時的大學生,水準和現在相差無幾,五十步不能笑百步!沒有多少願意向高難度的學科挑戰。我是雲光師指導的第一位研究生,經常引以為榮,至今奮進不已,一意不辱師門,返本而開新,追求超越的新境界。
學術是明明白白的,不容半點的虛假,這是學術的魅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