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在時代夾縫中成長,經歷過難以想像的艱辛歲月,見證了半世紀的風雲,進入過色彩絢爛的古代文化世界,遨遊過西方廣闊的思想天地,宇宙六合,俱在心靈重現宏偉的圖景。一生堅守的信念,源自內心深處:確信愛與自由,比一切重要。自由,是精神超越的必要條件。愛,不論愛人與被愛,生命才顯示色彩。沒有愛與自由,漆黑一片,生不如死。一生未能忘懷的,是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一生的摯愛,永遠埋在心底。一生追求的,是天上的雲彩。 Living in continuously changing times, I have been through a bitter period of life. I have seen the changes that went through in this century. I have entered into the magnificent world of Chinese Classic and Literature, and I have traveled through the plains of the West in my heart, this beauty is once again reborn. My principles that I bear in mind every moment comes from within my heart: the power of love and freedom are most important and towers over the other things in life. Freedom is state of mind which we all have to overcome. Love - no matter if you are being love or in love, the world seems much brighter, happier. Without love and freedom, life would be like blackness, living as though dead. One of life's most memorable moments was when I read Leo Tolstoy's War and Peace. The person I love most in this world would always be there, deep down in my heart. Chasing after those moments in life, is like chasing the clouds that drift across our skies.

2014年1月21日 星期二

碧落留雲住,青冥送鶴還-----悼念施其樂牧師

《南華早報》的邊角處,一小段報導施其樂牧師 (Rev. Smith , Carl Thurman  1918 - 2008)周一在澳門安息的消息,沒有照片。港、澳的中文報章要處理大事,不屑提。但我相信歷史科同事范岱克博士(Dr.Van Dyke, Paul)現在一定很哀傷。
施牧師在澳門歸天,是天意,我相信他必定很安然。因為香港 ─ 他的第二故鄉,傷透了他的心。對大部份流離而至港、澳的「華人」來說,理他吧!干卿底事?當然不會也不屑理會一個鬼佬老牧師的淚水。
現在演說地方掌故的「學者」競逐說故事,彷如油麻地廟街榕樹頭蹲著吸吮大碌竹水煙筒的大叔聊故事。昔日在中文大學有 同舍生立志研究香港史,後來以九龍城寨為題,搪塞成一篇博士論文。城寨邊有一所店舖,稱為「路邊雞」,城寨裡面有起碼五處字花檔,城寨與東頭村有一條牙醫 專門街,我一一細問這位同窗,他都啞然無以對。主持香港史研究的一群人,自相吹擂,其中領頭的猶如營地街泰國菜館的女主人,精明非常,凌空舞出令人驚恐的 招式。如此的不痛不癢,談談電影,談談金庸、倪匡,又或者論論張愛玲,便成為香港文化。學士讀這些,副學士也是讀這些,中學的通識教育也是通這些。同樣讀 這些,學士則承認,副學士則不入流。古語云:「副者,苦也。」大凡稱為副,便注定命苦。所以名不副實,自然自取其苦。試問有多少人認識畢生研究香港、澳門 及華南史的施其樂牧師。
施牧師仔細檢閱了他所能接觸的文獻,但他沒有淹沒於故紙堆之中,沒有死在筆下。他運用Max Weber的觀念解讀這一大批材料,說明華南的基督教為中國社會開啟了一個新型的階級,這一階級是推動中國發展的重要動力,這是教會傳教所意料不及的連鎖 效應。施牧師的研究為解讀中國現代史提供一個重要的思考空間和高度,不像中國學者動輒以買辦階級和傳教士為帝國主義的幫兇。有理無理,先一棒打死。施牧師 注意到基督教會在推動文明的重要作用,於是他對教會有了更自覺的要求,這要求對於其他神職人員可能有點隔膜。施牧師疑問世紀末的教會,能否繼續文化的使 命,於是他有點神傷。在中文大學神學院旁邊的小橋上,流水淙淙,經常看到他倚著紅色的欄杆仰望。崇基地處幽谷,清泉倚山而下,仰望只見有限的天空。
施牧師在澳門安息,因為澳門可以讓他安息。

原發表時間 2008-04-09 10:4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