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在時代夾縫中成長,經歷過難以想像的艱辛歲月,見證了半世紀的風雲,進入過色彩絢爛的古代文化世界,遨遊過西方廣闊的思想天地,宇宙六合,俱在心靈重現宏偉的圖景。一生堅守的信念,源自內心深處:確信愛與自由,比一切重要。自由,是精神超越的必要條件。愛,不論愛人與被愛,生命才顯示色彩。沒有愛與自由,漆黑一片,生不如死。一生未能忘懷的,是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一生的摯愛,永遠埋在心底。一生追求的,是天上的雲彩。 Living in continuously changing times, I have been through a bitter period of life. I have seen the changes that went through in this century. I have entered into the magnificent world of Chinese Classic and Literature, and I have traveled through the plains of the West in my heart, this beauty is once again reborn. My principles that I bear in mind every moment comes from within my heart: the power of love and freedom are most important and towers over the other things in life. Freedom is state of mind which we all have to overcome. Love - no matter if you are being love or in love, the world seems much brighter, happier. Without love and freedom, life would be like blackness, living as though dead. One of life's most memorable moments was when I read Leo Tolstoy's War and Peace. The person I love most in this world would always be there, deep down in my heart. Chasing after those moments in life, is like chasing the clouds that drift across our skies.

2014年1月22日 星期三

新書的故事

剛接到消息,是壞的:既令人疑惑,亦令人興奮,甚至忐忑,以至於輾轉,總之不得名狀的感情交戰在心頭。
這裡完整貼上這段消息:
清华校友海外购 2100枚战国竹简重回故土

日期:2008-10-23 作者:李扬 来源:文汇报

公元前三四世纪左右的约2100枚竹简,被盗墓者盗挖后流散到海外,幸被一位清华校友发现并解囊购回,使它们重回故土。10月22日,清华大学对外宣布,经 过权威专家鉴定,于今年7月收藏的这批竹简(现简称为“清华简”)“为中国战国时期的重要文物,大多在迄今已经发现的先秦竹简中还没有见到过,其涉及到中 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前所罕见的重大发现”。

涉及传统文化核心内容

这批极为珍贵的竹简,长度最长的46厘米,最短的不到10厘米的,较长的简都是三道编绳,固定编绳的切口及一些编绳遗迹清楚可见。文字大多比较精整,很少潦草,多数至今非常清晰。

这批竹简数量约为2100枚(包括残片),1700支左右,是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楚国的文物。与竹简同时被收藏的,还有传为同出的漆绘木笥残部,纹饰带有楚国艺术风格,其中一块还粘附着一片竹简。

清华大学接收这些竹简后,发现不少竹简已经受损污染,甚至腐坏,于是迅速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建立专门工作室,聘请专家进行清理,经过数月处理,目前竹简已处于安全状态。

10月14日,来自国家文物局、上海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荆州博物馆,以及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的11位专家,对清华收藏的这批竹简作了观察鉴定。

据初步的鉴定结果:这批竹简内涵丰富,大多为涉及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极为重要的“经、史”类书。而且大多在目前已经发现的先秦竹简中还未曾见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此外,这批竹简在简牍形制与古文字研究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

更多的是前所未见佚篇

这批竹简究竟在何时、何地被盗挖,又在海外历经哪些周折?这些疑问目前还都是谜团,所幸它们现在安然返回了故土。“如果没有及时把它们抢救回国,这些瑰宝真的将会永劫不复。”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感叹道。

据 介绍,这批被称为“清华简”有的还有鲜红的格线,所用颜料是不是朱砂,有待分析。李学勤教授说,这批简内容丰富,目前还来不及详细检视,已知最重要的内容 之一,是《尚书》。“先秦时《尚书》有百篇之数,经过秦始皇焚书,大多佚失,汉朝初年只有29篇传流下来。‘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都是秦火以 前的写本。有些篇有传世本,如《金縢》、《康诰》、《顾命》等,在《十三经注疏》的本子中就有,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更多的是前所未见的佚 篇,传世本《尚书》里没有,或属于伪古文,例如《傅说之命》,即先秦文献引用的《说命》,和传世伪古文不是一回事。这些佚书是真正的‘古文尚书’,其对古 史研究的意义不可估量。”

这批竹简还有一项重要内容——编年体的史书,体裁类似在今河南汲县一座战国时魏国墓中发现的竹简书籍《竹书纪年》。“清华简”中的这种编年体史书,所记历史上起西周初,下至战国前期,与传世文献《春秋》经传、《史记》等对比,有许多新的内涵。

“这批竹简中还有好多内容,似乎与《国语》、《仪礼》、《周易》等典籍中的内容相似,有待将来深入探讨和释读。可以说这都是两千余年来都无人见过的。”李学勤教授说。

破译将是项浩大工程

至于竹简上文字的具体内容,作为古文字专家的李学勤说,目前还不能全部读出来,“战国文字太难了,不容易读出来,因为战国时期每个诸侯国的文字都不同,而这批竹简的文字多为楚国字,所以我们初步判断竹简出土在楚境,而破译它们的难度不亚于解读商周时期的文字。”

李学勤教授说,上海博物馆在上世纪收藏的1200支战国竹简,其研究工作至今已历14年,到目前只出版了6本报告,还有2本没有出版,“所以这将是一项工作量十分浩大的工作,需要国内外学者专家的共同参与,我们希望在2011年清华百年校庆时能够整理出版第一本报告。”

本报驻京记者 李扬(本报北京10月22日专电)

《文匯報》發放這段消息,類似當年上博簡發布的情況。比較具體的內容,是聲稱發現《古文尚書》。
上世紀的所謂上博簡,尚且處理得一榻糊塗,真偽莫辨,見者為之悕憈。能夠放膽運用的部分,都有必要與荊門楚簡相對照。荊門楚簡的真偽是確定的,上博簡至今還存疑問。學術不能在存疑之下勉強進行,有疑便是有疑,不能強詞奪理。
魏晉以來,所謂「古文尚書」,一直爭論不休,為的是其真偽。自清代以來,大家重視的是「今文尚書」,是《太史公書》曾經引用的二十多篇。被證實為偽書的「古文尚書」,視為思想研究的資源,多於學術的基礎文獻。
消息所指的是《太史公書》之前的《書》,名稱原本便是「書」,不應加上「古文」。如果這部《書》冠以「古文」,則其他一起發現的著作,也應一律冒上「古文」之名。可見發布消息的學術水平甚低。
理論上,在現代教育系統裡,能夠理解這些出土文獻的人才,應該出自中文系這個專業。但環顧整個大中華地區的中文系, 在課程的設計中,似乎離開古典的道路越來越遠。中文系的畢業生,到畢業為止,可以不接觸任何一本古代原典,便誇誇其談,畢業下山了。一旦工作上遇到需要解 釋古典,或者說明古典的時候,便醜相盡露:原來像霍光一樣,不學無術。來日出土文獻的處理,堪虞之至。
這段報導,從學術的角度而言,預示著另外一次極緊張的辨偽工程。到最後,又可能是一段令人痛心的故事。因為作假的事,層出不窮。
學術良知已經所餘無幾。
如果這批竹簡經鑑定是屬於戰國時代的遺物,那便是屬於整個民族共享的文化遺產,而不是一所學校的私有物。

原發表時間 2008-10-23 22:2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