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中国国务院批准,中央文史研究馆国学论坛二十六日在北京举行。论坛主题是:国学的当代形态和当代意义。共有全国文史研究馆馆员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学专家,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专家学者五十人出席。 (中新社发 徐长安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二十七日电 (记者 徐长安)正在北京进行的中央文史研究馆首届国学论坛上,港澳台专家围绕“国学的当代形态和当代意义”同台竞技,彰显三地国学研究各有千秋。
香港是中西文化汇合之所,其国学研究亦博大精深,饶宗颐等国学大师享誉海内外。出席此间论坛的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郑培凯 教授认为,国学研究本不分国别与中外,学术的发展本以知识探求为主脉,乃天下之公器。不管天文地理、草木鸟兽、道德人生,本来是不分国别与中外的。他表 示,国学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而独具魅力。
澳门大学教授邓国光则将国学视野聚焦于“理”。“理是中国学术思想的关键概念,源远流长。‘理’与‘道’同成为诸子学术思想的重要 载体,是通观中国思想的通衢。” 邓国光说,遗憾的是,先秦、两汉诸子所开发的“理”世界,没有得到正视,“理”之为中国学术思想的基本载体,亦未得到充 分的关注。他呼吁更多人关注“理”的思想。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叶国良专注于“礼”。他认为,礼的功能主要在于维系人际关系的和谐;礼的来源,除了横的移植外,大抵经过长 期的演化,因此往往有旺盛的生命力,在社会上普遍甚至长期施行,只是大多数人“日用而不知”而已。叶国良说,研究古礼以了解今礼的来源并探讨当今不足之 处,并不是不具现代意义的。
叶国良告诉记者,“国学作为我们自己的古文明,在台湾传承六十年没有间断。比如,在台湾中文系始终传授经书,颇受学生欢迎。而大陆的国学家理论造诣强,对台湾也有启发和影响。两岸国学界广泛交流,相信对两方面都有提升的作用” 。(完)
以上是中央文史館發出的報導,顯示當前「國學熱」已經到了橫流庸俗的地步而急須重新調整與導引。學術界實在責無旁 貸,本身必須樹立榜樣。館長袁行霈教授向來文不虛發,自九十年代創辦《國學研究》,實事求是,建立良好的學術風氣,是推動當代中國學術正規化的榜樣。袁教 授溫柔儒雅,在「國學論壇」結束時發言,情深徘徊,依依不捨,聽者動容,不禁淚湧眶睫。在物慾橫流、浮議充斥的時代,能夠集合有心的學人,思考反省,承上 啟下,以身表率,已經悲情。而整個「論壇」都是真心交流,充分顯示知識份子的社會良知,雖歷經劫難而不墮。身處其中,感受到一個時代良知的共同脈動,如何 不感動?但願「論壇」能夠辦下去,張大雅正之音。
我參加學術會議,提交與宣讀論文,必全力以赴,無愧於良知,亦從來不借以交際應酬。先師全漢昇院士夙曾鼓勵多參加學 術會議以廣學識、多發表原創論文以回報。自從在澳門出道以來,實踐全師教誨,一往無悔。我亦以此道勉勵來學。門人陳國明亦參與本年度「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向全球先進學習,而同時付出努力,展出功夫,不愧所學。至於歐陽艷華好學深思,聰穎異常,雖然追隨僅一年,研治六朝學術,已經突出於平凡,假以時日,必顯於世。本科學生有來自吉林的學生吳昊,意志堅韌,品學兼優,奇才也。學術生命相承不絕,道不虛傳,必在其人。我有理由想信在我及身之後,中國學術 必有全新的面貌和精神。
日往月來,生生不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