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影轉載於網絡
《趙執信年譜》是李森文先生的不朽之作。李先生在1944年北平輔仁大學寫的畢業論文,指導教授是余嘉錫先生。李先 生生平,除了書中的自敘文字外,沒有其他線索。書很薄,只有53頁106版,卻字字有來歷。書也不罕見,1988年山東濟南齊魯書社出版,印行3000 冊,一般學術圖書館有收藏,卻罕見研究者運用。附東、南、西、北四遊圖,以及南去北歸圖,共五圖,皆親履趙執信行跡的考索;至於搜羅遺文佚事,不遺餘力。 世變日亟,遷延至1988年始能面世,前後凡44年。
在艱苦的歲月,44年已差不多是一個人的一生。時間消逝,人海茫茫,若非在人間留一點記認,則人隨影滅,甚麼也不 存。現在已沒有辦法查考李先生的詳細事跡,唯獨這部傾盡一生心血的年譜,猶如秋月平湖浮在光影裏的一片荷瓣,在歷史的長夜中泛映淡淡的色彩,顯示了自身獨 特的存在。中文系稍為有水準的學生,對年譜的譜主趙執信或者不陌生。學術界也不乏專門的研究者,甚至借這份年譜相攻伐。今日學術門閥的氣焰之囂張,與學品 的淺薄,已經到了無已復加的地步。遣使年輕學生從事剪貼,匯集成煌煌的巨著,冒天功而以為己力,自詡為主編,樹立門戶。浪費公帑以欺世盜名,在港澳台大陸 均成為正常的學術生態,相對於李先生的默默耕耘,只見其醜無倫!李先生或者已經離世,或者尚在人間,不管如何,這部年譜,就其學術價值而言,肯定必垂天 壤。書的價值不在於厚薄,人的價值也不在於名利。「詩中有人在」,是後人概括趙執信論詩的主張,推而廣之,書中有人在,則是李森文先生這部畢業論文的意 義。
澳門大學中文系學生第四年級,例必要寫一篇畢業論文,碩士研究生必須寫一篇合乎學術規範的學術論文,博士研究生更必須寫一篇有創意的研究論文,三種論文,指向同一方向:求真。這是學術的終極追求,學術的永恆在此,捨此以外無他。求真的論文自然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李森文先生的論文,便是典範。
不論星星與月亮,都是真實的夜空,廣大無垠。沒有星月,根本不能想像。只要以良知真心治學,不必相掩相害,任何人都可以是璀璨的星星。徵引杜甫詩句以見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