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在時代夾縫中成長,經歷過難以想像的艱辛歲月,見證了半世紀的風雲,進入過色彩絢爛的古代文化世界,遨遊過西方廣闊的思想天地,宇宙六合,俱在心靈重現宏偉的圖景。一生堅守的信念,源自內心深處:確信愛與自由,比一切重要。自由,是精神超越的必要條件。愛,不論愛人與被愛,生命才顯示色彩。沒有愛與自由,漆黑一片,生不如死。一生未能忘懷的,是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一生的摯愛,永遠埋在心底。一生追求的,是天上的雲彩。 Living in continuously changing times, I have been through a bitter period of life. I have seen the changes that went through in this century. I have entered into the magnificent world of Chinese Classic and Literature, and I have traveled through the plains of the West in my heart, this beauty is once again reborn. My principles that I bear in mind every moment comes from within my heart: the power of love and freedom are most important and towers over the other things in life. Freedom is state of mind which we all have to overcome. Love - no matter if you are being love or in love, the world seems much brighter, happier. Without love and freedom, life would be like blackness, living as though dead. One of life's most memorable moments was when I read Leo Tolstoy's War and Peace. The person I love most in this world would always be there, deep down in my heart. Chasing after those moments in life, is like chasing the clouds that drift across our skies.

2014年1月23日 星期四

懷念李守慧校長------香港中文教育的樑柱

1986年6月九龍聖公會李求恩紀念中學

1973年石油危機之後,香港在亞洲動盪不安之中甦生,人心積極,各安其業,經濟生態極活潑,海港固然繁忙不堪,貨 輪等候泊位,動輒三數天;啟德機場更是升降頻繁,每至下午,從九龍塘至九龍城上空一段飛行航道的範圍,飛機噴射引擎的哄聲,從來未有五分鐘中斷的時間。在 附近的學校,無論有沒有安裝隔音玻璃,老師授課都必須與飛機升降的時間配合,真是極大的考驗。教育學院的課程,從來不會提供校外交通噪音干擾的處理方式。
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這些學校的師生,與當時香港社會的生態一樣,具有極大的容忍能力,與及適應能力,竟然是名校集中的區域!現在看,實有點不可思議,但一對照名校的地圖網,以及飛機航道的覆蓋範圍,便一目了然。這不可思議,儘管還是可以解釋。
但與其解釋得清清楚楚,倒不如留下一點懸疑,好令回憶多一點回旋的空間。現在機場處於赤鱲角,受升降影響較大的,只是馬灣。馬灣只有幼稚園及小學各一,也是名校,亦真的不可思議。
圖片是八十年代中葉香港極著名的中文中學──聖公會李求恩紀念中學,校園裡面,面向啟德機場的部分,相中人物是學校的高材生,學習態度非常認真,待人誠懇有禮,一言以蔽之:品學兼優。這些學生,都屬於精英時代的產兒,是締造香港精神的主要元素。
但在這一個時代,精英大抵出自英文中學,家長和學生首選的是英中。中文中學,除非是刻意選擇,否則難以成為首選。能夠成為學生首選的中文中學,真是鳳毛麟角。李守慧先生主持的聖公會李求恩紀念中學,便是中中的表表者。
聖公會辦的學校,絕大部分都是名校,亦絕大部分是英文中學。李守慧校長主持校政,堅持辦中文中學,並擔任香港中文中學校長會的主席,親行並呼號尊重中文教育,深受教育界的敬仰。
李校長是極虔誠的基督徒,每天學生早會,例必講話,鼓勵學生修德進業。還記得1985年,春夏之交的一個日子,李校 長在禮堂上痛斥梅豔芳的〈壞女孩〉,臺下學生交頭接耳,彷彿是兩個世界正在交戰。也許,李校長一直與世俗的庸陋交戰,至死不休。這種不甘心於淪沒在聲色物 慾的洪潮之中的奮鬥精神,可以從李校長聲色俱厲的譴責聲中,顯示一二。如果說,李求恩紀念中學的精神淵源於此,也許並不為過。再擴大一點說,七八十年代的 香港精神,所以充滿生命力,正因為社會之中依然存在一批有為有守之士,不甘於隨波逐流,於是奮鬥,為心中的一份理念而奮鬥到底。
我親歷這個時代,所以能夠說得出其所以然。平常不說,為的是保留一點回憶和想像的空間。今天說,因為回憶和想像會隨著時間消逝。消逝的,不只是回憶,還有那一份執著的精神。
1984年的初夏,在沙田新城市廣場遇見李守慧校長,他知道我在沙田聖公會曾肇添中學任教,徵求我轉校的意向。我當下應允,一直至1987年李校長退休為止。
李求恩紀念中學處於東頭村和新蒲崗交界處,旁邊是污水渠,並有一所治療吸毒者的醫療中心,針筒四布;後門是赫赫有名的東頭村23座,23座之後便是九龍城寨;正門是大馬路,車流不絕,面向啟德機場的貯油庫,學校環境的惡劣,實在不可思議。
但是,外部條件的差劣,並不防礙學校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憑著一股堅毅的信念,李求恩紀念中學依然成為一所畢業生引 以為傲的學校。一所學校是否成功,在乎畢業生是否引以為榮,這是施諸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一所學校的優劣,不在乎環境與大小,比李求恩紀念中學大的,以及環 境清幽的多的是,但像李求恩紀念中學那麼能夠象徵香港的奮鬥精神的學校,卻少之又少。這說明物質的條件不是成功的要素,精神力量還是根本的支配力量。
試觀圖片中的年青學生,流露出來是善良而聰慧的精神,完全沒有庸俗、鄙陋的氣息,這是一種氣象。令我緬懷不已的,便是這種氣象。

原發表時間 2009-04-07 21: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