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986年6月九龍聖公會李求恩紀念中學 |
1973年石油危機之後,香港在亞洲動盪不安之中甦生,人心積極,各安其業,經濟生態極活潑,海港固然繁忙不堪,貨 輪等候泊位,動輒三數天;啟德機場更是升降頻繁,每至下午,從九龍塘至九龍城上空一段飛行航道的範圍,飛機噴射引擎的哄聲,從來未有五分鐘中斷的時間。在 附近的學校,無論有沒有安裝隔音玻璃,老師授課都必須與飛機升降的時間配合,真是極大的考驗。教育學院的課程,從來不會提供校外交通噪音干擾的處理方式。
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這些學校的師生,與當時香港社會的生態一樣,具有極大的容忍能力,與及適應能力,竟然是名校集中的區域!現在看,實有點不可思議,但一對照名校的地圖網,以及飛機航道的覆蓋範圍,便一目了然。這不可思議,儘管還是可以解釋。
但與其解釋得清清楚楚,倒不如留下一點懸疑,好令回憶多一點回旋的空間。現在機場處於赤鱲角,受升降影響較大的,只是馬灣。馬灣只有幼稚園及小學各一,也是名校,亦真的不可思議。
圖片是八十年代中葉香港極著名的中文中學──聖公會李求恩紀念中學,校園裡面,面向啟德機場的部分,相中人物是學校的高材生,學習態度非常認真,待人誠懇有禮,一言以蔽之:品學兼優。這些學生,都屬於精英時代的產兒,是締造香港精神的主要元素。
但在這一個時代,精英大抵出自英文中學,家長和學生首選的是英中。中文中學,除非是刻意選擇,否則難以成為首選。能夠成為學生首選的中文中學,真是鳳毛麟角。李守慧先生主持的聖公會李求恩紀念中學,便是中中的表表者。
聖公會辦的學校,絕大部分都是名校,亦絕大部分是英文中學。李守慧校長主持校政,堅持辦中文中學,並擔任香港中文中學校長會的主席,親行並呼號尊重中文教育,深受教育界的敬仰。
李校長是極虔誠的基督徒,每天學生早會,例必講話,鼓勵學生修德進業。還記得1985年,春夏之交的一個日子,李校 長在禮堂上痛斥梅豔芳的〈壞女孩〉,臺下學生交頭接耳,彷彿是兩個世界正在交戰。也許,李校長一直與世俗的庸陋交戰,至死不休。這種不甘心於淪沒在聲色物 慾的洪潮之中的奮鬥精神,可以從李校長聲色俱厲的譴責聲中,顯示一二。如果說,李求恩紀念中學的精神淵源於此,也許並不為過。再擴大一點說,七八十年代的 香港精神,所以充滿生命力,正因為社會之中依然存在一批有為有守之士,不甘於隨波逐流,於是奮鬥,為心中的一份理念而奮鬥到底。
我親歷這個時代,所以能夠說得出其所以然。平常不說,為的是保留一點回憶和想像的空間。今天說,因為回憶和想像會隨著時間消逝。消逝的,不只是回憶,還有那一份執著的精神。
1984年的初夏,在沙田新城市廣場遇見李守慧校長,他知道我在沙田聖公會曾肇添中學任教,徵求我轉校的意向。我當下應允,一直至1987年李校長退休為止。
李求恩紀念中學處於東頭村和新蒲崗交界處,旁邊是污水渠,並有一所治療吸毒者的醫療中心,針筒四布;後門是赫赫有名的東頭村23座,23座之後便是九龍城寨;正門是大馬路,車流不絕,面向啟德機場的貯油庫,學校環境的惡劣,實在不可思議。
但是,外部條件的差劣,並不防礙學校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憑著一股堅毅的信念,李求恩紀念中學依然成為一所畢業生引 以為傲的學校。一所學校是否成功,在乎畢業生是否引以為榮,這是施諸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一所學校的優劣,不在乎環境與大小,比李求恩紀念中學大的,以及環 境清幽的多的是,但像李求恩紀念中學那麼能夠象徵香港的奮鬥精神的學校,卻少之又少。這說明物質的條件不是成功的要素,精神力量還是根本的支配力量。
試觀圖片中的年青學生,流露出來是善良而聰慧的精神,完全沒有庸俗、鄙陋的氣息,這是一種氣象。令我緬懷不已的,便是這種氣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