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影轉載自網絡
鄧廣銘已經下世十年。
十年不短,多少變化在十年之間發生。要是上天多予宋神宗十年的生命,王安石能夠和他相得而共治天下,中華民族的歷史便會是另一種的面貌。時不我與,奈何!天運乎!
鄧廣銘四寫王安石,一直至暝目。每一寫代表著時代的關懷,不是為了謀職升等;每一字出自嚴格的學術思考,無非為了求真。王安石未可以復生,但慧命有續,鄧先生第四寫的《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明白揭示。這是具有生命力的學術,專家之業不足陳。
重讀十年前先生的絕筆,不勝感慨。牟師宗三生前不可能見此版,舉出現代研治國史而有實績的學人,歷朝皆有代表,獨宋代無人!我心一直有疑問:劉子健非其人嗎?研治宋代學術又如何可以無睹他的學術成果?唯未敢問。我反覆閱讀思考劉子健的宋史研究,和他的《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的確是極為詳贍而有條理的好書,的確屬於專家之業:有根有據,冷靜無情。如果才 華相近、學術背景無甚差異、而材料相同,其他人寫一遍,大致無異樣,都是同一幅面孔。這樣子千人一面,稱之為學術論文:不辯文體,無異口語,質木無文,米 鹽囉嗦。我所見的學術論文,不管成名的學者或初涉學術的童子,大部份如此,何足陳哉!何足觀哉!生命有限,令人虛耗生命於此等學術囈語,認真罪過。八股文 尚有極高的章法,亦不時有令人驚喜的體會。若比之以八股,真是高攀了。
自鄧先生第四版絕筆出,則治中華學術慧命之無以斷,斷斷焉。何以言之?要考察王安石的生平行跡,米鹽細碎,何人不能?即使躲藏在沙田馬尿水的獐頭鼠目輩,亦可拿出幼稚文字習作相招搖。鄧先生的第四寫王安石,特殊意義何在而令我傾倒如此?
關鍵是鄧先生已經進入境界,已經不在停留於文字和材料整理的表面工夫。他投入了王安石的精神世界,而表達了自己所處時代的終極關懷。鄧先生在第四寫終於看透王安石的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三者當之無愧而有餘。這是二十世紀知識領袖的大覺大悟!
學術必須追求有所立,始得不朽。只有蛆蟲自處於腐肉中嬉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