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在時代夾縫中成長,經歷過難以想像的艱辛歲月,見證了半世紀的風雲,進入過色彩絢爛的古代文化世界,遨遊過西方廣闊的思想天地,宇宙六合,俱在心靈重現宏偉的圖景。一生堅守的信念,源自內心深處:確信愛與自由,比一切重要。自由,是精神超越的必要條件。愛,不論愛人與被愛,生命才顯示色彩。沒有愛與自由,漆黑一片,生不如死。一生未能忘懷的,是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一生的摯愛,永遠埋在心底。一生追求的,是天上的雲彩。 Living in continuously changing times, I have been through a bitter period of life. I have seen the changes that went through in this century. I have entered into the magnificent world of Chinese Classic and Literature, and I have traveled through the plains of the West in my heart, this beauty is once again reborn. My principles that I bear in mind every moment comes from within my heart: the power of love and freedom are most important and towers over the other things in life. Freedom is state of mind which we all have to overcome. Love - no matter if you are being love or in love, the world seems much brighter, happier. Without love and freedom, life would be like blackness, living as though dead. One of life's most memorable moments was when I read Leo Tolstoy's War and Peace. The person I love most in this world would always be there, deep down in my heart. Chasing after those moments in life, is like chasing the clouds that drift across our skies.

2014年1月22日 星期三

演武者

黑澤明改編莎士比亞的《李爾王》,拍攝了一齣驚世的電影:《亂》。
《亂》的故事背景發生在幕府時代,劇中人物行為、語言,都是武士時代的產物,完全看不到一點洋氣,的確土氣十足。但蘊含的震撼力不遜於莎翁的原本。
中國人至今只有數得出的以孔子為主題的電影,以屈原為主題的只有一齣。劇本創作以及道具都頗花心思,刻意表達一個很 明確的主題訊息,到了現在,也沒有多少人想得起。最近以拍攝黃土地成名的張藝謀聲稱自己扮孔子,要拍一齣《孔子傳》。這很有意思,因為年紀大了,有過經 歷,見識過西方世界對中國的鄙視,也領教過自己民眾對原生文化的無知與漠視,也有可能找不到他昔日在黃土的原始風情。總之,可以為他提出種種似是而非的理 由,解說行為的動機。
動機善,已經不得了。當今多少罪惡,都包裝以善良的動機,當前的種種敗像,也可根據原始動機尋求大眾的諒解。
孔子命苦,出生時父親跑了,完全沒有身份,在家裡排行第二。母親一人獨力承擔兩兄弟的生活,不可能富裕。到了懂性的 時候,跑到田裡替人看羊。年紀稍長,替田主點算收成、管理帳戶。有空的時候,跑到墳頭學習處理殯儀的事務,以便來日好謀生。此所謂人窮志短,何曾想過要承 擔起整個中國文化的承傳!
這是孔子十五歲之前的生命歷程,如何演?誰人可以代入這樣的角色演?經過奧運會開幕式這種大型軍操似的迎賓活動,已 足見其心思已投放在「豪」的意識陷阱之中。從「超豪」甦醒過來,跳進另一個對現代中國人完全陌生的西周文化世界,終其一生,未完整接觸過《六藝》。則其豪 情壯語,只可供茶餘飯後的佐膳之談而已。相信最後我們看到的影片,連最起碼的揖拜之禮都不懂得進行,或者說,連坐也不會坐。因為現在大家都習慣張開兩條 腿,大模斯樣地坐,震完左腳騰右腳,震腳完畢斜臥身,然後張開大口打欠身,完全旁若無人。今日的教授,很多都是這副模樣,難保拍電影的人的修養會比他們更 優秀。到時候,鏡頭中的孔子會不會蹲在地上,儼如農村的老鄉?
電影是文學藝術的一支,其水平決定於從事的人的文明質素。孔子的思想與精神,非得要花費數十年的功夫,也體會不清。今人應自問,投入過多少時間去了解孔子?如果現在的條件未達到理解和演繹的水平,倒不如留這任務給下一代。孔子已經寂寞了二千五百年,亦不介意再等五十年。
黑澤明反覆研究莎士比亞的一個劇本,通透之後,加以改編,這是一個成功的經驗。
人家有的,不一定要去跟人家爭逐長短;自己有的,都應該善加維護、保存。若只是為了在國學潮之中搶威,貪一時的風 頭,準備不足,而更糟蹋古人。提昇素質是關鍵,這須要自己努力,不能依靠幾位出名教授對空談些學術專題來充數。如果是有感而觸,心裡突然湧起尊崇孔子的悠 情,自應折節讀書,訪求天下學者,虛心下問,然後閉門苦讀,則修、齊、治、平,盡在其中。孔子不勞任何現代人一股熱血的批判或宣傳!
例如漢字原本是好好的,保存了數千年來深刻的思想與精彩的文學,是一種極優秀的設計,沒有其他文字系統可以相比。糟 蹋成這副樣子,不單外型難看,完全失去漢字在構形過程顯示的線條美與動感。現在是一筆一劃呆滯的結構,簡單的縫合出一些稱為字的字。部分大學中文系的畢業 生,竟讀不懂港、澳、臺報章所用的正體字,肆口謾罵。那麼,對正體字可能存在對抗意識的影響下,能否誠意閱讀古代典籍?意不誠,難得敬意。不敬,如何讀也讀不出孔子!
在文字的角度而言,大中華地區,這兩種文字型態的並存,並不表示文化的容忍程度寬鬆,而只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哈哈鏡。在哈哈鏡面前,扮演孔子,孔子在天之靈,只能無言。

原發表時間 2008-10-25 23:3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