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manuel Kant(1724—1804) 以物自身確定世界的真實面貌,切底擺脫「神學」的枷鎖,於人類的理性看世界。世界變得可以理解和塑造,一切的東西再不是命定的安排,人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因為擁有超越一切的「理性」,不受一切的束縛,自由遨遊精神世界。
從此,「自由」有了理性的根據,天賦人權的意識真正確立。於是,「勢」不能再勞役人生,命運決定於自由的意志。
二十世紀是人類追求和實現自由的時代,一切可歌可泣的事件和人物,都離不開爭取「自由」的奮鬥。二十世紀的中國學術,留下 Kant 深刻的影子,也是一頁又一頁的抗爭史:追求學術的自由,擺脫「勢」的束縛,自成社會活力的泉源,對峙專殺的「勢」,成就「生生」的大德。
陳寅恪的魅力在此處顯示,猶如精神的燈塔,在黑暗的暴風雨之夜,於蹈天巨浪的縫隙之間,透出隱約的光芒。受盡摧殘的中國學術,仿如破舊的小木筏,在洶湧波濤間浮沈,避免了觸礁粉碎的厄運。
陳寅恪的著作極精審,不是一般大學生或研究生所能通解,但依然可以欣賞和珍惜陳寅恪的精神。
學術必須跳出「勢」的自私籠牢,方能夠成為「生生」的的德範。否則淪為御用的鷹犬,面目極可憎。顧亭林謂「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正指此類。
學術自由是國運盛衰的關鍵,必須自覺護持,中國文史哲學科的生機,全依賴於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