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字,親自打。兩年前,完全不可想像。之前,為了回覆電郵,如果不用英文,必須求人幫忙。遇著假期,辦公室及學校難見一人,真的心焦如焚,沒奈何!
黃宇和先生《孫逸仙在倫敦》自敘,談到輸入漢字的痛苦經驗,省思設計者的意識──「充滿美國的價值觀。------由金錢、暴力與地獄所組成的詞組以及其所代表的價值觀。」金錢、暴力、地獄,何處何時不有?何必如此醜詆美國?但這也是生活上自然的聯想,不必太認真。
《孫逸仙在倫敦》是好書,寫孫中山先生在倫敦一年,為學的人應該一讀。我一直希望:孫中山先生在澳門行醫二年,應該有一本《孫逸仙在澳門》。我在「中國思想史」的課上強調,希望能夠喚醒澳門新一代:任重道遠。
三十年後,如果也是空空如也,便真的空空如也。今天努力,來日方見成果。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是鐵的定律。空講空論,只能換來懊喪。
這是自我警醒的標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