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影轉載於網絡
《中國經學》第三輯已經在香港中環三聯書店上架。我買兩本。
一本放在香港馬灣,青馬大橋的旁邊,體現香港學術的尊嚴。
一本放在澳門大學,觀音岩的上面,顯示澳門學術的生機。
彭林先生的後敘,原本悲涼。此時此刻讀,更淚湧眶睫。
就是為了一點良知的靈光,五湖四海的朋友,本來素不相知,不計名利,而竟共赴此承傳慧命之業,開拓經學與經學史的表述平台。
沒有官方背景、財團商號,傍著知識份子的良知,默默貢獻,一期又一期的編成動人的學刊,經得起考驗,受得住衝擊,成為時代的光明、歷史的記憶、學術的種子,生生不息。
執持新一輯的《中國經學》,愛不釋手,邊走邊看,越過銀行,穿過「國金」,人群往來如鰂,我卻不曾碰觸任何人。在金融中心中讀經,想起過去在外國讀《公羊》,甚為悲涼。
《中國經學》維持最高的學術水平,也強調新的學術生命的培養,以期成為培育的溫床。這不是少數人的個人事業,而是再邁文明的樞紐。
在馬灣碼頭看《中國經學》,海風吹來,精神抖擻,不免想起辛稼軒句,的確悲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