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書影轉載於網絡 |
聞《中國經學》第四輯面世,主編彭林先生感慨,深憂經學的未來。
《中國經學》乃時代的產物,只可能出現在文化自覺的開放年代,是一種因緣,不是平地一聲雷,事後無形。這是一個體現中國知識份子學術良知的空間,潛藏學術研究對人心世道的關懷,不在於鼓吹任何主張,也不屑於自我標榜;既不淪為學術販子,亦非權力的幫閑。
光明同時存在對立的黑暗面,互為推移。有所立,必然有所破。批評與否定經學的聲音向來不絕。但不是壞事。
經學面對的是時代,是一門開放的學問,能夠容納一切批評,原非困鎖天下耳目的孤家之說。胸襟保持寬容,對立的批評與否定的說法,也可以給轉移為正面的建設元素。海納百川,原是中華文明的特點。經學如是,人生亦如是。長鯨吸海,盡攝一切魚蟆。
開放的時代方才有《中國經學》存在的客觀條件。經學的內容如何,應該如何研究,這是一個開放的問題。大凡具有生命力的學術,必定隨著知識良知的自覺與時代思潮的交替而發展,不必是丹非素。
表揚彭先生以及其門人的不懈與不朽的貢獻。在一個生活艱難的時代,沒法展示即時經濟效益的事物,是須要時間給予諒解的。堅持下去,第五輯會辦下去,儘管未來不一定是直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