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在時代夾縫中成長,經歷過難以想像的艱辛歲月,見證了半世紀的風雲,進入過色彩絢爛的古代文化世界,遨遊過西方廣闊的思想天地,宇宙六合,俱在心靈重現宏偉的圖景。一生堅守的信念,源自內心深處:確信愛與自由,比一切重要。自由,是精神超越的必要條件。愛,不論愛人與被愛,生命才顯示色彩。沒有愛與自由,漆黑一片,生不如死。一生未能忘懷的,是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一生的摯愛,永遠埋在心底。一生追求的,是天上的雲彩。 Living in continuously changing times, I have been through a bitter period of life. I have seen the changes that went through in this century. I have entered into the magnificent world of Chinese Classic and Literature, and I have traveled through the plains of the West in my heart, this beauty is once again reborn. My principles that I bear in mind every moment comes from within my heart: the power of love and freedom are most important and towers over the other things in life. Freedom is state of mind which we all have to overcome. Love - no matter if you are being love or in love, the world seems much brighter, happier. Without love and freedom, life would be like blackness, living as though dead. One of life's most memorable moments was when I read Leo Tolstoy's War and Peace. The person I love most in this world would always be there, deep down in my heart. Chasing after those moments in life, is like chasing the clouds that drift across our skies.

2014年1月23日 星期四

水坑尾上見真龍

不學無術,多攀附學術名流,狐假虎威,沾些少甜頭,便蜷尾逃竄,各自深藏小洞穴,向少小的芽蟲,展示細瘦的手腳。
報紙填空位,用半版介紹饒宗頤教授,沒有新的材料,充斥著無知的門面語,讀來令人感慨:一份代表香港的報紙,自認為是國際化的報紙,介紹一位名重天下的學者,認識水平之低落,英文運用的枯燥,已到了難以接受的地步。
在澳門水坑尾閱讀3月4日《南華早報》這份報導。《南華早報》是報業龍頭,饒宗頤教授是學術的教父,兩種身份結合在一起,可謂無與倫比。如果自負一點說,應該是天下間最強的人物專訪。
水坑尾是小水溝流入海邊的部分,水流遲緩,沒有氣息,泥灘上偶爾蹼通一聲,彈塗魚豎起雙眼,監視周圍的世界。看似平靜的緩緩流水,卻深潛著生存的憂慮。
水坑尾有美資麥當勞,代表了美國俗文化的普遍侵入,麥當勞提供免費的當日報紙,適應庸俗市民貪便宜的心態,吸引成年人進入消費。
這是三段故事,現在重叠在一起,這是如何的古怪。水坑尾上有麥當勞,麥當勞中有訪問饒宗頤教授的《南華早報》,三種東西合在一起,拼不出火花,只是食店日常的運作,看到的人不驚訝,吃飽的人不回味,走路的人不回頭。
報紙記者刻意提問饒宗頤教授對簡體字的看法,饒教授直言不諱,不了解簡化字,也看不通簡化字,但他不敢肯定說簡化字摧毀中國文化,而強調簡化字也有提升識字率的功效,但對於源自中國學問的學者來說,不能只重簡化字。
一位知識淵博至無以復加的學者,尚且自謙不認識部分簡化字,則這種簡化字所造成的異化與混亂,不言而喻。但是,一提到簡化字,尤其是在港澳及海外地區,必然引起所謂愛國者的爭持。態度的橫蠻,簡直不可理喻。甚至提升至政治的層面,互相取鬧。可悲之至!
饒教授非常謙厚,沒有直接批評近代數十年一意孤行所造成的漢字創傷,因為饒教授對將來還抱有積極的盼望。
學術研究必須為後來者提供積極的啟示,一人已經做盡、寫盡、說盡的問題,沒法給予其他人啟發的空間,便不再是學術。
饒宗頤教授儘管四部兼治,但他開出的研究領域,給予後繼者無窮的啟示,猶如活水泉源,用之不竭。這不單是天賦的聰明 才智所能為,而必須對當前的世界具有極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銳的概括力,這方面是後天的努力,饒先生的努力,並非吹噓,每一個有心治學的人,都可以依循饒先生 的步履,而造出更輝煌的成績。這就是活化的學術。
現代好談活化老建築,事實上,如何活化饒教授這類成就卓越的學者的學術,才是我們應該努力不懈的任務。

原發表時間 2009-03-05 00: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