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社會實行商品徵稅,如果稅額不太高的說話,商人依然有利可圖,則官商共利。官商共利未嘗是一個良好的設計。
但官有權力,隨時可以調整稅額,像煙酒稅、汽油稅之類,統治機器隨時升調稅額。這樣做,還容許私人的商業活動,只不過,生意的利錢,必然少很多,因為大部分要分攤給政府。
而漢武帝的政策,則連百姓的微利亦完全剝奪,由官家所壟斷和獨佔。經歷過先秦的理性洗禮,這種惡霸式的行為,極不得民心。
於是,在他天命之年,親手屠殺至愛的兒子,是他和妻子衛子夫的愛情結晶。人已到了瘋狂的狀態,只是三十年的宮廷生活,便足以摧毀他的一生和整個家庭,甚至整個天下。
漢武帝死後,留下極嚴重的問題,極需要解決:政府壟斷鹽、鐵、酒的專賣,應否廢除。
在權臣霍光的擺布下,舉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會議,便是討論「國榷」處理的方案。起碼經過三輪會議,最後決定廢除官府專賣的制度。
朝廷的決定,猶如秋風掛在枯枝上的黃葉,西風一起,便飄到遠處的田野,不復再見蹤影。向來公門的決定,落實到衙門,在執行的時候,往往變成另一種形態,而不是這一片黃葉。
御前會議的決定,根本未能制止地方官吏繼續專營這些重要商品,而且變本加厲,整個決定都沒有辦法維持下去。
「榷」,是甚麼意思呢?概括兩漢的字書,基本上是指橫架在河的兩岸的渡河木,引申為唯一的道路,再引申為唯一的通行辦法。總之,一切的設計,都是為了堅持這種政府與民爭利而進行壟斷商業利益的野蠻行為。
漢朝的讀書人,尚有一點公義的氣息,敢於為民請命。桓寬記錄這三次會議,寫成《鹽鐵論》。這是第一部真實記載漢武帝死後,朝臣各暢所言,討論國家大事。雙方以理較量,亦以理服人,最後漢宣帝亦以理主持了一次公允的決定。
為政治國,能夠做到《鹽鐵論》所載的自由討論,足以顯示一種開放的政治胸襟,而不是彰顯個人的橫蠻。這的確是歷史的進步。
字書說的「榷」,是一條橫木。橫木可以通過人畜牛馬,必定非小,所以亦可稱為大樑。大樑不是用於支撐建築物,建立屋極,卻打橫放在水邊,用之不以其道,供畜牲踐踏。
無道的設施,橫跨海口,太陽也穩穩壓住上不了來。這條壓住晨光的樑木,自身不成材,鋼鐵與三合土取代木質,更加堅硬,難以摧毀,更牢固地橫擋津路,阻隔來往。
讀桓寬寫的《鹽鐵論》,吊古傷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