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中央研究院召開的「魏晉南北朝經學國際研討會」,完滿成功。
中研院經學組林慶彰先生每三年召開一次大型國際研討會。一九九二年召開清代,九五年明代,九八年元代,零一年宋代,零五年唐代,今年魏晉南北朝,三年後秦漢,六年後先秦。
同時,亦順向發展,以二十世紀的經學為中心,剛完成了民國時期,接下是中國大陸的經學,再接下研究台灣本土的經學。追尋中國傳統學術如何在扭曲的政情下成長和發展。
林先生完整統計過,發現獨有《孝經》未受到重視,沒有一篇專門研究南北朝《孝經》流傳的論文。
《孝經》之不重視,由來已久。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其中昭示一個關鍵的訊息:家庭倫理漸漸被遺忘。家庭是愛的土壤,已經嚴重沙磠化。
堅持了十八年,其志可嘉。經歷過的甘苦,絕不是一般躲在象牙塔的人所能體會萬一。
值得高興的是:台北中央研究院與北京清華大學彭林先生,已經培養了一批投身這偉大神聖的事業的青年學者,薪火相傳。
林先生對我「問題意識」的強烈,極感興趣。
事實是:我每天都讓自己的精神留下一段空間,容許深入而且從容不迫的思考。不斷思考,思想自然清明膩落,像庖丁解牛,得心應手,甚至於無聲處聽驚雷。智慧在心裡發酵。
以智慧通觀,世界毫無神祕可言,所有知識界限,都可以貫通,以至「超越」。
「超越」是精神的高度,不糾纏於瑣碎的現象,像天上的雲彩,飄過一座一座的高山,依然保持自身優美的形態。超越不是刻意與其他人較量,對象不在他人,為的是要克服「自閉」。
「自閉」是人類共患:精神自閉,往往唯我獨尊,自我中心。於是,除了自己的愚蠢外,甚麼都看不到。
把自閉轉變為專心無鷔,則任何技藝,必能夠達到至精至微的境界,自始通明。
自閉與通明,是截然不同的世界。
魏晉南北朝是極混亂的時代,但卻出現極高明的思想。客觀的環境限制,並未能阻止尋求美善的意志的衝動。
中國知識分子的難能可貴,在於不問甚麼。這是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
當尋求文化的核心價值的時候,便應醒覺:加倍努力,從經學尋回一點中國學術的尊嚴。
學術不容許混騙。沒有經過艱苦的學習、詳盡的閱讀體驗、相對應的思慮、反覆的試驗、周詳的表達、完整的學術視野、終極的關懷,只要微風一起,結果整片草葉飄走,不知去向。
風雨同路,生平與林先生風義兼師友。101大廈的高標,在黑夜展示動人的光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