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是一個公民社會,遠的不說,就在腳下的生活實踐為開始。願意踏出分類家庭垃圾的一步,方才踏出真正公民社會新的一頁。一切都是從自覺開始,習慣成自然。
在公共道路上不抽煙,已經令到很多人走起來很愉快,不必受你一個人癖好的影響。躲在辦公室狂抽煙漒,毒氣瀰漫空氣調節系統,沒有人不為這樣的二手煙而深受毒害。吸煙傷害人體,盡人皆知。讀書為了明理。知而不能實行,卻大反其道,為了甚麼?但不管扮成甚麼,滿口煙臭,還可以是甚麼。
人總會被分類,所謂貴族、平民,所謂專業,所謂人才。至於膚色、性別,自然足以分類。人給分類了,是否就是文明的表現?
分類垃圾筒,按常理就是裝載已經分類的垃圾。這些垃圾,在未拋入垃圾箱之前,都應該有過一段作用,甚至是風光的日 子。例如,一束玫瑰花,外面包裏著精美的彩色膠紙,放置在一個很精緻的金屬小盒子之中,原是送給心儀對象的定情信物。情話說光了,這束花抱在身上,好像有 點不自然,俗稱「異相」,為了避免異相,只好扔掉這束花。於是把這束花拆開,花朵扔到植物筒。掃了包裝紙,扔在塑膠收集筒。美麗的金屬容器,扔到金屬收集 筒。算是這一束花最得體的葬禮。
人如果也是一束花,也同樣給分了類,也同樣以功能確定他生存的意義,到了社會不需要這功能的時候,如果這個社會文明 一些,處置放棄的東西,自然不會一股腦兒,甚麼都紮在一個袋子裡,扔入垃圾槽裡,隆隆聲的滾到地下的垃圾收集箱。無論如何,分類了的東西,始終要面對丟棄 的命運。
丟棄,好像無可奈何,亦好像很悲哀。但我們的世界,自始至終,都是由丟棄組成。有甚麼事件和人物,事過境遷之後,不被丟棄的呢?
丟棄成為我們最自然純熟的生理習慣,不學而能。小孩子第一步的生活活動,就是丟東西,這是生命的本能。丟棄東西的本能,構成整個人類文化的基本動力。人類文化的核心就是丟棄東西。
學術研究把丟棄的東西重新恢復它的意義,猶如垃圾回收場。但作用何其有限。試問身邊有多少東西是循環再造的呢?
人被丟棄,被遺忘,被曲解,被侮辱,被踐踏,是必然的事實。我們學懂的是面對。
必須重新學習,展示自己有用的一面。開放自己,更積極投入生活世界之中,主動去協助其他人,自然得到衷心微笑的一報。不必事事爭辯,時間是最好的過濾劑,用自己的實力矯正別人對你的輕視。天道是:物極必反。沒有人會衰到貼地,亦沒有人能主宰世界。以眼還眼,不外是野獸的互噬。
以良心活著,活化自己的心胸,猶如彩雲飄搖空山之中,不著一物而盡得風流。則何所類分?自我縱陷,才淪為垃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