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一向保持濃厚的鄉土情懷,見諸學術、文學、藝術、音樂、雕塑與舞蹈,更有鄉膳與小食,全面透現濃厚的鄉土之愛。對皇天后土一種極深刻的愛,源自來心深處,不假造作,是地地道道的歸屬感。
歸屬感衍生出對鄉土一切事物的愛戀和關懷,於是透過學術去理解,透過文學、音樂藝術去表現。「理解」是靜態的智慧觀照,「表現」是動態的情感流露,兩者包蘊在一顆純真的鄉土情懷之中。招回紫蝶,如此淒美的行動,只有在純樸、純真的社會,才能夠出現。
看海,自然想起《看海的日子》。我在澳門講古典,難得機會延續黃春明給我的美夢。70年代,我深好黃春明,至今念 念。臺灣人深愛鄉土,寫鄉土,筆筆含情。這種深情,保證寫出優秀的作品。以鄉土為題材的作家,亦肯定為數不少。在一個自由、民主、開放的社會,表達方式必 然千姿百態,不會範限黃春明。但想了解臺灣的鄉土文學,起碼要面對黃春明。前數年,有碩士生要求我指導碩士論文,我提出黃春明。論文草草,有點失望。習慣 城市生活的青年,有多少夠理解望海的黃春明?
三月,溫光華教授於東華大學的花蓮教育大學校園,舉辦非常有意義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主題是「人文化成之視野與策略」。題目出自經典,而精神卻朝向未來,顯示了非常活躍的學術心願:紫 蝶要回家。吸引紫蝶回家,必須運用策略。紫蝶之活躍於山野,必須有宏闊的自然空間,這空間必須受到精心的保護。光華教授是難得的人才,尊重學術,筆下無虛 言;愛家護國,心境坦蕩,磊落不凡。圖片中的彩蝶紛飛,彷彿可以體會到其中的活潑心思。
遺憾的是評論人的水平,未能了解作者細密的心思、嚴謹的佈局與精彩的分析,論評之間提出極低水平的寫作要求,委屈了陳博士的研究。
值得高興的是博士生歐陽艷華小姐已經開始邁出學術的第二步。前三月在廣州中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與文體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在全球頂尖的中國文學研究專家面前,發表了第一篇的研究成果〈漢魏文論辨要〉;再接再厲,現在於東華大學 發表〈《文心雕龍》的成化觀:劉勰論「極」與「變」〉,兩篇論文深得與會學術界朋友的肯定和稱讚。稱許都憑良心,而不是敷衍。大家為澳門大學能夠出現如此出色的新力軍,感到異常高興。
大學理所當然就是要培養人才。每一個人才,猶如春蠶,經過異乎尋常的努力,身吐絲繭;然後破蛹而出,展動雙翅;身體一昂,飛上枝條,化成彩蝶,迎風而舞;天地動容,宇宙生色。
環境合適,意志暢旺,兼勤奮不息,彩蝶才可以自由自在的飛舞。臺灣投放大量資源,培養各式各類的人才,於是才能成就今日的繁榮,綻放豔彩。
港、澳一直是個扭曲的功利社會,甚麼事都朝向最切實的眼前利益。沒有淒美,沒有蒼涼,土地只是商人生財的籌碼。稍為調整思維,多放心思在原來的土地上,珍惜這土地上的原生物,擁有尊重本地文化的認同感,方能在此地綻放才藝。
紫蝶回家,也許不是空想的浪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