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影轉載自網絡
朱東潤先生《陳子龍及其時代》自序,從心底發獅子吼:
歷史是無情的,它能培養人才,也能摧毀人才。------任何人沒有坐待時代支配的義 務,------一個有志之士,即使遇到不斷的挫折以後,決定不悲觀失望、灰頹喪氣,他得付出更大的努力,縱使遇到十次的失敗,他還得爭取第十一次的勝利。勝利不是必然的,是我們不能決定的,但是爭取勝利的決心是我們可以完全作主的。(頁二)
運用意志克服困難,雖千萬人,吾往矣。這是中國學術的精神。今日的淺薄之徒是不可能理解朱先生,也不理解朱先生之寫晚明的陳子龍,當然更不理解陳寅恪先生之寫《柳如是別傳》,更不理解何以朱先生寫晚明、寫陳子龍而一筆不及柳如是。
如果理解朱先生的恩師唐文治先生,與陳夫人的悲慘下場,或許你才看出書中的意義。
書必須用心讀。中國書之中的苦澀,不是當今的閱讀方式所能把握的。談談一些無聊空洞話,動輒以翻譯體的空言廢話,欺世盜名,是現今的風氣,完全談不上理解。
小子讀書,何必自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