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歷史的點滴,不是故事。
澳洲雪梨城北有大埠Gordon,靜中帶旺,有火車到,屬大站。火車站旁是公立圖書館,很企理,報紙雜誌齊全,服務周到。規模自然不比澳門大學的圖書館,但開放時間長,很方便。
圖書館斜對面是圖中的商場,人流少,走走商場,添人氣,也是日行一善。裡面的咖啡店全嚐遍。一邊閱讀閑聊,人生如 此,夫復何求?但我不太喜歡太年輕的侍應,商場的商業味太重,看書時間長,侍應會來收杯,手腳麻利,雖然客氣,也不好意思呆下去,轉移到圖書館去了。圖書館的座位太舒適,不太適合讀中國書。讀中國書必須要椅子硬,腰板直。看外文書則不同。這是文化的差異。
火車站旁有路上幹道,兩旁小店林立。第一家是炸魚兼海鮮店。主持店務的是位和藹的猶太老婦。年紀雖大,依然動作敏捷,龍精虎猛,真不可思議。我初以為店主年紀大,沒有商場侍應的功利。殊不知她的關照範圍更大,而我也從她的善意行動深刻領會人與人互相關懷所帶來的愉悅。
我停留的時間不長,但斷斷續續也近二十年的時間,歲月雖去,而社區變化不大,跟五十年前的照片中的境像相差不遠,不 像港、澳。每次路經,老太都在櫃檯後很熱情打招呼,然後跑出來寒暄,問我這刻會在澳洲逗留多長,還說會燒上好的三文魚給我吃。他的兒子在廚房中,應聲準備,真是母慈子孝,敬業樂群。這是一個十分祥和的社會,澳門也相差無幾。
前一年,不見他的孩子。老太鬱鬱不樂,告訴我他參軍派駐到伊拉克去了,生死未卜。試想一個純真害羞的猶太裔澳洲青 年,終日持步槍,巡邏充滿仇恨氣氛的回教土地上,不知為的是甚麼,是正義?是良知?還是甚麼?伊拉克的阿拉伯人要是知道他是猶太人,可以想像有如何的反應。老太的不樂,是可以理解的。其實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同種,但變成宿敵,禍延後代,則是人禍而非天意了。對老太,我寬以安慰,告訴她現代是文明的時代,她兒子駐伊拉克,是人道而不是佔領,當地的老百姓都是高水平的文明人,一定理解西方軍隊入駐的原因。因此是不必擔心的,當作給孩子一個長見識的機會吧。孩子 善良,神會保護他的。老太釋然,沖了一杯脫脂奶咖啡,也遞給我當天的報紙。
在野的工黨正在洗心革面,說不定贏得大選。那時,老太一家又可以團聚了。不過,老太承受不住工作的壓力,把小店轉讓了年輕的南韓人,太商業化了,我再沒有踏進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